close

「主任,你說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

但是分數和校規 都不能定義我們,

成績好的學生也會犯錯,

曾經犯錯的有一天也會變好,

是好是壞不是你說了算,

只有我們知道我是誰,

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一部在2015年火紅到一個不行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

這段話是片中女主角林真心在朝會時,向訓導主任說出的話。

 

這段話其實我全部都認同,除了這一句,

「但是分數和校規 都不能定義我們」。

 

現實的面貌是從你出生的那一個刻,就不斷地被定義,

有些是國家法規法律,有些是社會約定成俗,

有些是父母兄長的期望,有些是朋友同儕間的比較,

有些是學校師長的評分,有些是同事長官們的考核,

甚至是路人甲乙丙丁,你都逃不了他們對你射出的眼光。

 

出生的那一刻,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就有不同的本領,

我並非要挑戰男女平權,或者性別歧視,

但不可否認的,除了男女生在先天的生理結構與大腦構造就已經不一樣之外,

你對待他們的方式也會跟著性別而不同,

很自然的,你會為男生準備淺藍色的包屁衣,

你會為女生準備粉紅色的包屁衣。

 

你一出生,就已經被定義了。

 

男生有男生的養法,女生有女生的養法,通常父母養育的方式並不會一樣,

舉例來說,女生坐下雙腿併攏,男生坐下腳開開又何妨?

女兒犯錯,做爸爸的通常捨不得打罵,女兒一嗲,那叫做撒嬌;

兒子犯錯,做媽媽的要適時阻止爸爸,才不會釀成家庭悲劇,兒子一嗲,那叫做耍賴。

按規定,女兒要在晚上10點前回家,因為怕女兒危險;

按規定,兒子要在晚上10點前回家,因為怕路人危險。

 

你在父母的眼中,早就已經被定義了。

 

在蘇格蘭,男生穿裙子叫正式,

在台灣,男生穿裙子叫變態;

在印度,用手吃飯叫正常,

在台灣,用手吃飯叫骯髒。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風俗民情,有著不同的定義再正常不過。

男生就該愛女生,女生就該愛男生,

但因為這不必然,所以也就有所謂的「多元成家」聲浪出現,

這就是法律法規,也是社會約定成俗所造成,

如果多元成家是從古至今社會普遍的認知,那麼今天也不會有團體進行相關訴求。

 

你在社會裡,早就已經被定義了。

 

當你長大,生活圈開始有其他人的加入,第一個情境就是學校,

在學校你不得不開始與其他人比較,又或者說老師不得不把你跟其他同學比較,

畢竟每個班只會有一個第一名,老師在你的聯絡簿上也一定得寫評語,

在幼稚園的時候下課回家,父母通常會問你,「今天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在國中的時候下課回家,父母通常會問你,「這次考試為什麼沒有考100分?」,

當你考大學的時候,很自然的必須要和其他人比較,

大學不再單純是求知識的地方,因為學校的名稱遠比你想像中的好用,

你考上XX大,就代表XX大少了一個名額,有個不知道是誰的人,被你擠下去了。

分數,是你的代名詞,是用來判斷你這個人的重要依據。

 

你在求學生涯裡,早就已經被定義了。

 

等你開始上班,你的老闆就更愛把你跟其他人比較了,

畢竟好的考績跟獎金,總不能分給很多人,他要知道誰是最優秀的,

因此很多時候,同事之間便開始了爾虞我詐的老闆寵幸爭奪戰,

深切期待迫切渴望,這次的好考績老闆翻到的牌是自己,

默默耕耘的人是沒有糖果吃的,你還得想辦法表現自己,

如果物質能量不滅的定律是對的,

工作8個小時裡,4個小時要工作,

2個小時要包裝,最後2個小時是表現,

那麼其實你的工作產能就是4個小時;

如果工作8個小時裡,你真的工作8個小時,

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一定不會拿到好的考績,

沒有好的考績,你的升遷與加薪,往往就不會太理想,

很多時候,不是你願不願意,而是你不得不願意,

工作就是這麼回事,為錢為利不得已,

每個人在公司裡,如果不是來交朋友的,那麼通常都會汲汲營營公司對你的定義。

 

你在公司裡,早就已經被定義了。

 

說了這麼多,難道人生真的只能不斷地活在別人的定義當中?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30歲以前的長相,是你父母給你的,30歲以後的長相,是你自己給的」,

因為相由心生,所以你的長相其實是隨著你的心境逐年累月的在改變,

因此你該為你後半輩子的長相負責,

你的人生,跟你的未來也是,只有你自己能負責,

你必須為自己而活。

 

  1. 你要在意的是「對的觀念」,而非「對的行為」
    我們常常說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正確的價值行為,
    是因為行為會因著國家、社會、風俗文化而有所改變,
    甚至有時候需要因地、因時制宜,因此「對的觀念」遠比「對的行為」更重要。
  2. 尊重別人與不傷害別人下,你有你想法跟行為的絕對自由
    每個人是為自己而活,但若會傷害到別人,就不是一個好行為,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原則上是對的,
    但前提是不應該傷害到其他人,
    你的行為自由應架構在不影響其他人自由之上,
    不傷害到其他人這句話也不應該矯枉過正,
    你考第一名,就是把原本的第一名擠到第二名,這樣就是傷害他嗎?
    其實也不能這麼看,但這已經是哲學的領域了,
    我相信你有判斷的基本能力。
  3. 與其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如在意你會不會後悔
    在前一點的前提下,想做就去做,寧願做了失敗,也不願不做後悔。
    申請國外的遊學打工,限制條件是30歲以下,30歲以後,你想去也沒機會了,
    對你重視在乎的人表達心意,因為這個人可能不會永遠待在你身邊,
    不要老是像電影情節,到了他們的婚禮上才在後悔,
    也因為不是電影,不可能總是有著美好結局,別讓自己後悔。
    趁你還有體力,還能行走,
    或許找個機會去爬爬玉山,去嚐試超馬,甚至橫渡日月潭,
    人生一定會有遺憾,但如果你有能力跟機會,能減少一些是一些。

 

林真心說出的這一句話,

「但是分數和校規 都不能定義我們」,

我的看法是,定義在所難免,

但在這些定義之下,努力的活出自我,是你能做到的。

 

這世界已經存在的定義,或許無法改變,

或者說,現在的你無法改變,但當你有機會可以改變某些定義的時候,

記得,莫忘初衷。

arrow
arrow

    WaT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