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世紀初期,美國的社會崇尚著行為主義,

而行為主義學家John B. Watson提出了一個論點:「不要擁抱、親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抱孩子,不然就會寵壞孩子。」,

時至今日,「百歲醫師」(書名)中提到的Dr. Denmark美國小兒科醫師,

其育兒的見解也是如出一轍──小孩哭時不能抱,不然孩子就會用哭聲控制你。

 

我們再把時間軸拉回到1950年代,心理學家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與John Bowlby,他們可不是這麼看的,

他們認為孩子在嬰兒時期,與父母間存在著所謂的「依附關係」,父母親要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安全。

而當孩子感到安全時,才會更獨立、更願意嘗試與探索這個世界。

 

我就不再去探討行為主義或是依附關係的論點孰是孰非,

這邊很單純的問問為人父母的各位,請問你會用哪一種方式教育你的孩子?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故事。

 

自從有了小朋友之後,

朋友間聚會的話題從以前的當兵白爛歷史與飛越情海,轉換為正經八百的育兒經。

 

有次朋友在論說著他對小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何,其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小孩子在2歲到3歲之間,存在著「物權敏感期」,

這段期間的重要性在於,孩子認知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而自我意識的產生,也開始懂得區分物品的歸屬。

因此當孩子拿了一個不該拿的東西,做父母的應該要試著跟孩子溝通講道理,

讓他理解到這個東西不是他的,也不該拿,

這個作法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哪些東西是我的,哪些不是,

之後他們也比較不會去搶屬於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如果父母這時的作法,是硬把小朋友手中的物品搶走,

會破壞了孩子心中對物權的意識,也會讓小朋友有樣學樣,之後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所以呀~做父母的就應該Bra Bra Bra…………(略)

 

聽完朋友的一席話後,

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但心中的唯一疑問是,

如果孩子不小心拿到了桌上的水果刀,你是該搶,還是該跟他慢慢溝通講道理?

 

搶了,你可能會破壞孩子對物權的意識,

不搶,你可能會失你的孩子。

 

常常聽到別人在說,

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照豬養,

這句話非常真實,畢竟初為人父母的我們,

實在無法單憑自己的邏輯判斷或是超凡第六感,去決定該怎麼把小孩養大,

當然就只能踩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要嘛看書,不嘛聽前輩的經驗談。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做父母的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

用同一本書,養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的個性與行為,也絕對不會一樣,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道理,並不是要大家不讀書,

而是讀了書之後,你要理解,要融會貫通,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當你覺得矛盾或是不合理的部份,要嘗試找出答案,

甚至要搭配小朋友的個性、行為,做出適當的調整。

 

前輩們的經驗談,也絕不該是你決定小孩教育方法的唯一理由,

因為三姨姊的六姑婆的媳婦,她是這麼教的,

那個隔壁鄰居老王的小王的老婆也是這麼教的…

因為他們那麼教,教出的小孩都很棒,所以你也這麼教?

如果用他們的方法教出來的小孩不好,你打算怪給他們嗎?

 

所謂的兩性婚姻諮商專家,其婚姻真的幸福美滿?

所謂的星座命理專家,其命運真的總能逢兇化吉?

所謂的育兒專家,其子女真的品學兼優?

 

我並不是否定這些專家們的專業,

只是這些專業用在你我的子女身上,還得搭配孩子的個性,

所有的外在環境與國家風俗民情,都會影響一個小孩子的發展,

孩子的教育,不是照著食譜就能煮出一樣的菜與口味這麼單純。

 

回到最前面提到的問題,

行為主義專家與心理學家的論點,你會選哪一個來教育你的孩子?

 

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

你無法對你的小孩說,當初是因為誰誰誰或是哪本書說了什麼,所以我才這麼教育你,

孩子的未來,是孩子決定,孩子的現在,是你決定。

 

孩子的養成教育,是你說了算,我們責無旁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寵壞孩子 小孩哭時不能抱
    全站熱搜

    WaT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